睾酮高的女运动员属于自带兴奋剂?你对睾酮的很多看法可能都错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声
明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所有赛事中,争议最大的无疑是两名金牌女拳手:来自阿尔及利亚的Khelif和中国台湾的林郁婷,被已经让国际奥委会(IOC)除名的国际拳击协会(IBA)指责不符合参加女子比赛的标准。
该指控迅速在全球演变成了变性人、男人参加女子比赛。可实际上IBA的指控充满漏洞,说两名选手是男人或变性人更是胡说八道(巴黎奥运会变性人打哭女拳击手?别造谣了!详解奥运性别检测史:怕男人混进奥运女子比赛的担忧由来已久,但性别检测从未抓住过一个男人)。
争议中,很多人将目光指向睾酮,提出两名选手如果有Y染色体就会比其它女选手睾酮高很多,竞赛不公;还有人干脆就说这两人就是睾酮超标。我们今天就详细说说睾酮,以及针对部分女运动员的睾酮限制。全文约8000余字,很长,但你应该很难在网上找到比这更全面的科普了。
1.两位女拳手睾酮超标一说毫无根据
就Khelif与林郁婷来说,指责二人睾酮高甚至所谓“超标”,纯属臆想,有很多证据可以证伪。
且不说IBA至今没给出两人就有Y染色体的证据(有Y染色体也不代表必然要被开除出女籍,早在20多年前,奥运会坚持搞性染色体检查时,大量遗传学家、内分泌学家就指出这种检测不靠谱,最终促使IOC在1999年终止染色体检测)。即便有Y染色体,也不代表不是女性,以及睾酮会超标。
例如,男性睾酮之所以普遍高于女性,起点是在胚胎时期,Y染色体上的雄性决定基因SRY表达。若是SRY基因缺失或失活,即使有Y染色体,表型也会是女性,包括睾酮水平。
此外,IBA承认未对两名选手做睾酮检测。而林郁婷在2023年3月26日突然被IBA剥夺了世锦赛铜牌后,回到台湾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睾酮检测。去年的亚运会上,一位对手就对她的参赛资格提出质疑。林郁婷团队拿出相关医学检测后,赛事组织者确认她可以继续参加女子比赛,对手也不再有异议。
因此,说Khelif与林郁婷睾酮超标,或具有男人的睾酮水平,毫无根据。
2.睾酮的作用你真了解吗?
跳出这两位女拳手面临的争议,很多人对睾酮作用的描述,如女选手体内有较高睾酮就是对其它选手不公,DSD(间性人)选手带着男人的睾酮水平参加女子比赛是自带兴奋剂,也多有误解,与科学事实不符。
讨论睾酮对运动员表现,甚至是对普通人运动能力的影响,要搞清楚一点:人体内天然存在的睾酮,与作为兴奋剂/增强型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手段添加的睾酮(或类似睾酮的类固醇药物),作用不尽相同,必须区分。
我们先来说说睾酮到底是什么,睾酮也称睾丸酮,testosterone,是最早在1935年被科学家们从动物睾丸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类固醇(steroids),这也是睾酮名字的由来(睾+酮)。
睾酮是人体最主要的雄性激素。分离后不久,科学家就展示了睾酮具有两大作用:促合成代谢,和雄性激素,前者英文是anabolic,后者是androgenic。这也让睾酮或结构类似睾酮的类固醇,被称为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A/AS。
很多人讨论睾酮,尤其是兴奋剂范围内的讨论,以为自己在探讨雄性激素的作用,其实是在说睾酮在合成代谢里的作用。
睾酮雄性激素这部分作用在胚胎时期就开始了。前面提到的SRY基因决定雄性生殖系统发育,关键一步是有SRY基因表达的胚胎,会产生更高的睾酮,促成睾丸组织发育,以及后来的雄性外生殖器发育,对,就是很多男性非常关注的这个:
相信我们都能同意,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没人在乎雄性外生殖器的生长发育作用,或许不要有任何作用更好。实际睾酮或类似睾酮的合成类固醇用于兴奋剂,都是用它们的促合成代谢作用:它们能促进肌肉生长。健美领域很容易出现类固醇滥用,即与此有关。
除了长肌肉,使用类固醇兴奋剂,还能产生更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这样人的携氧量就增加了,有提升耐力的作用。
3.睾酮作为兴奋剂是怎么回事
睾酮以及结构类似睾酮的合成类固醇大量用于兴奋剂,得益于冷战时期的竞技体育。但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历史趣事: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认为睾酮等类固醇兴奋剂只对女运动员有用。
因为男女体内睾酮含量差距巨大,男性一般在10-35纳摩尔每升(分子数量的单位),女性一般在3纳摩尔每升以下。睾酮要起到那些促进肌肉生长、雄性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基础是要能和这些组织上的雄性激素受体结合。
由于男性体内睾酮含量实在太高,学术界一度的普遍观点是男运动员肌肉组织的雄性激素受体都被自己产生的睾酮“淹没”了,再打类固醇兴奋剂也不会有用。
这就带来了很多如今看来非常有趣的学术文章,比如1972年《科学》上一篇评论:
类固醇:医生们表示这玩意儿没用,但运动员们不听。
而且可能出乎你的意料:这种睾酮/类固醇兴奋剂对男人没用的想法,非常近期才被改变。
199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临床试验,第一次证明在健康男性中,人为增加睾酮,可以提升肌肉重量与力量,这种增强不依赖锻炼(不撸铁也变强),又能与锻炼协同(撸铁可以强上加强)。
睾酮终于明确成了男女皆可的兴奋剂。在后续研究中还展现了惊人的“神药”特质:
作用不受年龄影响,没瓶颈,剂量越高效果越大,至少在科学家们敢用的剂量范围内未到平台期。
单独使用增加肌肉质量与力量10%,联合锻炼增加20-37%,顺便还增加3%血红蛋白,妥妥黑科技。
由于太神了,类固醇兴奋剂既是反兴奋剂组织严打的对象,也是不良运动员最偏爱的禁药。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认证的实验室,历年兴奋剂阳性头号来源就是类固醇激素。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们不仅提到睾酮作为兴奋剂,还提到类似睾酮的合成类固醇有此用途。如今有很多合成类固醇,部分常见的:
造出这么多类似睾酮的类固醇激素有很正经的原因:睾酮使用不方便。口服睾酮基本都会失去活性,一些合成类固醇能超越这种局限。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睾酮同时具有促进代谢合成与雄性激素两种作用,可在药物应用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想要其中的一种作用。像是兴奋剂,运动员使用类固醇禁药,目的不是变得更“雄”,而是变得更“壮”。显然,更偏促代谢合成(anabolic)而少雄性激素(androgenic)会更好,而合成类固醇可以有这样的作用偏向性。
说起滥用类固醇兴奋剂,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东德曾经集体使用兴奋剂,女运动员不仅变得非常魁梧,还出现喉结等男人特征。其实就是类固醇的雄性激素作用成了副作用,“雄化”也是这些类固醇最常见的副作用。有些合成类固醇的雄性激素作用相对弱一些,“雄化”副作用相比直接上睾酮会小一点,成了兴奋剂或健身人群的偏好。
例如Oxandrolone(氧雄龙),俄罗斯2010-2014集体使用兴奋剂,它是当时俄罗斯兴奋剂检测中心主管开发的Duchess cocktail(公爵夫人鸡尾酒,指三种类固醇混合的兴奋剂)成分之一。
另一个偏促合成代谢的著名类固醇是Nandrolone(诺龙),据说是最流行的类固醇兴奋剂。足坛有位顶流教练在球员生涯的末期曾因诺龙阳性被禁赛过,他就是瓜迪奥拉。
有更偏长肌肉的类固醇,当然也可以有更偏雄性激素的类固醇。人体里自然产生,也与DSD人群参与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的一种更偏雄性激素功能的类固醇是二氢睾酮(DHT)。
人体有一种叫5α-还原酶(5-Alpha-Reductase),可以将睾酮转化为DHT,DHT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能力更强,也就有了更偏向雄性激素作用的特征。像睾丸、前列腺等组织有更多5α-还原酶表达,使得睾酮能更高效转化为DHT,展现出更多雄性激素功能。而在肌肉等组织,5α-还原酶表达较低,睾酮转化为DHT较少,让睾酮更偏促合成代谢。
睾酮转化为DHT在雄性激素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若5α-还原酶功能缺失,即使产生睾酮没问题,但雄性性器官发育方面会遇到困难,一些表现包括睾丸没法从腹腔下降到外阴,男性外生殖器无法正常生长。
4.变性人睾酮高?瞎说!
讨论有些参加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睾酮超过普通女性范围,一些人把这说成是变性人参加女子项目。纯属瞎说,如今对变性人参与竞技体育的限制,和睾酮无关!
竞技体育中变性人可以参加哪个性别的项目,主要是针对出生性别为男性,后经过性别矫正成为女人,即变性女子(transgender women)。要注意,经过性别矫正手术,变性女子与普通女性(顺性别女性)在睾酮水平上类似。实际上,性别矫正就包括荷尔蒙治疗,让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与变性后的性别一致。
很多人想象变性人参加女子比赛是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和小姑娘们一起竞技,并不符实。经过性别矫正术,变性女子会很快损失肌肉重量,睾酮等雄性激素也会下降,和顺性别女子在这些方面会基本类似。现在一些竞技体育对变性女子参与女子项目的限制,不是担心她们睾酮更高,而是认为经历过男性青春期发育,即使有性别矫正,仍有对顺性别女性的生理优势。因此,像世界田联、世界泳联都是限制过了青春期后做性别矫正的变性女性参加女子项目。如世界泳联以12岁为界,做性别矫正超过这个年龄了,不能参加女子项目。
所以那些说什么变性人睾酮和男人一样却参加女子比赛,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啥。另外,如今对变性人在竞技体育里的限制是否有科学依据还有争议,有研究显示变性女运动员在心肺功能等方面比顺性别女运动员还差一些,不过这方面继续展开就太偏离我们的主角睾酮了。
5.竞技体育如何开始关注睾酮高的女性讨论睾酮水平超出一般女性范围的女运动员能否参加女子项目,不是讨论变性,而是讨论一个特殊的群体:性别发育异常,DSD,过去也叫间性。该群体的染色体与性腺性器官发育,和经典的XY男性、XX女性不同。如Y染色体上SRY基因失活,雄性性腺性器官无法正常发育,遗传上有雄性的染色体组合,生理结构上却成了女性(这也是为什么XY染色体只能说是遗传雄性,不一定是性别雄性)。DSD让单纯靠染色体鉴别性别并不科学,具体见之前的一篇文章。DSD有很多类型,不是只有表型为女的DSD,也有表型为男的DSD。也不是所有DSD都会有更高的睾酮,像SRY基因失活就不会。有的DSD即便有更高睾酮,也被认为不会对身体有作用,比如雄性激素失活(AIS)人群。睾酮需要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AIS中雄性激素受体因突变,无法与睾酮有效结合。极端情况是彻底的AIS(CAIS),雄性激素受体完全没用。这些运动员体内睾酮水平虽与男人类似,可根本不会起作用,她们的外生殖器、性征等表型也会是女性。几十年前就公认她们参与女子项目没问题。
当下竞技体育对一些女运动员的高睾酮有担忧,甚至做出限制,和前述提到的DHT有密切关系。之前说了,如果是XY染色体,但5α还原酶功能缺失(5-ARD),睾酮不能转化为雄性激素特质更强的DHT,这会影响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有的可能只是雄性外生殖器小一点,有的可能是外生殖器完全是女性的样子。假设有位外生殖器是女性特征的5-ARD患者,出生后就因为外生殖器的样子被认定为女婴,在成长过程中,她也认同自己是女孩。但她会有类似男性的睾酮水平,而且不同于前面提到的AIS,她的雄性激素受体功能正常,意味着这多出来的睾酮在她的体内有活性,不是没作用的摆设。
首先,我们要注意这名女性本人可能会遇到困扰:睾酮仍然有雄性激素作用,青春期时,不少5-ARD患者会经历“雄化”,对她们的自我认识、性别认同产生巨大干扰。这其实也是奥运会引发的间性人、性少数群体讨论中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一些人只是臆想别人有什么生理优势(大多还与事实不符),却根本不了解或也不愿意了解这些少数群体会遇到的困境。
其次,如果老天给脸,让这名5-ARD患者有更多运动天赋基因,得以在竞技体育里立足,这就会给竞技体育管理者带来一个难题:她到底能不能参加她一直自我认同的女子项目。
这就是南非运动员Caster Semenya遇到的困境,当然,在世界田联看来,大概属于Semenya给他们带来的困境:
Semenya引起世界田联关注是2009年,18岁的她屡创800米个人最佳成绩以及当年的全球最佳。当一名运动员成绩突飞猛进时,赛事管理者自然会对其重点关照,包括查验是否有兴奋剂使用。Semenya由于外表阳刚,还被世界田联要求进行性别检查。
性别检查发现Semenya属于5-ARD,她没有卵巢输卵管,睾丸在腹腔内,体内睾酮水平到了男性范围。这里要指出,即使国际田联只对Semenya做兴奋剂检查,大概率也会转入到性别检查,因为睾酮是兴奋剂必查的一项,查出她具有超高的天然睾酮,必然会查找原因,包括是否属于DSD。但令人遗憾的是,被要求做性别检测以及后来性别检测的结果都被泄露,使她不得不面对广泛质疑。
可无论如何,Semenya的性别检测给体育界带来了一个难题:当一位女运动员因为天生的遗传特征,睾酮远超一般女性,达到了男性水平,她还能参加女子比赛吗?
6.限制内源睾酮:证据远不算充分
由于睾酮有几十年的兴奋剂光荣历史,男女顶级运动员的成绩差异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者睾酮水平的区别,因此,很多人会自然而然觉得,当女运动员内源睾酮超标时,会对其他女选手有竞争优势,导致不公。
这也引发世界田联以及奥委会很快着手限制女选手的睾酮。2011年,二者提出,一些导致女性睾酮增加的情况,参与女子田径比赛必须将睾酮降低到10纳摩尔每升(排除雄性激素不敏感)。我们前面说了,一般男性睾酮在10-35,女性在3以下。
需要注意,2011年的规定不只针对DSD选手(排除雄性激素不敏感)。有些疾病如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导致体内睾酮增加,要是有女选手因此睾酮超过10,也必须降低睾酮。
当然,奥委会与世界田联并不想阻止PCOS患者参赛,10这个标准是根据PCOS患者的平均睾酮水平,再加上5个标准差。如果睾酮量是正态分布,这意味着只有0.00003%的PCOS患者睾酮会超过该水平。
但这种睾酮水平的假设很快就被一些科学研究质疑,2014年的一项近700名顶级运动员研究,发现近14%的女运动员睾酮偏高,近17%的男运动员睾酮偏低,两性间也有重合。这显示顶级运动员内源睾酮分布与普通人有别,也让定义女选手应该维持的睾酮水平显得非常荒唐。如果女运动员睾酮必须低于一定水平,男运动员呢?是否也需要上限?或者有个下限,低于一定水平可以补充睾酮,允许打兴奋剂?
Semenya被世界田联告知用药物(口服避孕药)降低睾酮到10以下后可以继续参赛。她遵从了,得以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拿到800米银牌,金牌是俄罗斯女运动员Mariya Savinova。
Savinova的金牌让奥运少了很多争议,因为没人会怀疑她不是女人。不过两年后,Savinova在一段录音里宣称Oxandrolone(氧雄龙)在她体内代谢快,丈夫与俄罗斯反兴奋剂检测中心关系良好。这最终导致她被终身禁赛,Semenya的银牌变金牌。
女运动员的睾酮管理标准并未终止于2011年,一些体育协会开始推出更为严苛的睾酮标准,如印度在2013年提出DSD女性参加女子比赛,睾酮必须低于2,很多普通女性睾酮也超过这个数值。严苛的标准促使有高睾酮症的印度短跑运动员Dutee Chand向国际体育仲裁庭(CAS)发起申诉。
2015年7月24日,CAS裁决世界田联与印度政府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女运动员体内天然睾酮更高会造成竞赛不公。睾酮标准被暂停执行,这让Semenya有机会以最自然的状态参加里约奥运会,以1分55秒28的成绩夺得金牌。
而CAS给国际田联两年时间提供有必要限制女运动员天然睾酮的科学证据。确实,限制睾酮水平多是出自我们对外源睾酮(兴奋剂)的认知。但人体内源睾酮未必作用等同。
2017年7月10日,CAS定下的两年大限将至之际,世界田联的科学家发表论文,分析2011与2013年两届世锦赛数据,显示内源睾酮更高的女运动员相对睾酮低的运动员在5个田径项目中有优势:400米,400米栏,800米,链球、撑杆跳。
证据在手,2018年世界田联推出了新的管理办法:部分DSD人群参与某些女子田径项目(从400米到1500米),必须将睾酮降低到5纳摩尔每升。
该规定列出的绝大部分受限人群是XY染色体DSD,排除了能导致睾酮升高的PCOS以及一些肿瘤,但还有一个可以是XX染色体的DSD: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群众的眼睛没瞎,该规定很快就被指出是专门针对Semenya:400-1500米刚好是她参与的项目。而作为该规定的科学证据基础,2017年的研究根本没发现1500米里内源睾酮更高的女运动员有优势,有优势的链球、撑杆跳却“神奇”地不受管理。
Semenya向CAS提出申诉,但于2019年被驳回。世界田联可以顺利执行睾酮管理,可在2019年,世界田联将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移出管理范围,睾酮限制完全成了针对XY染色体的DSD人群,公平性大为可疑:只要有XX染色体,内源睾酮无论多高都行,XY染色体的DSD选手却会受到限制。
世界田联的睾酮限制,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科学基础。上述2017年论文发表后很快就被其他科学家质疑。
有研究人员发现2017论文里不少数据对不上,比如论文里的一些成绩在2011与2013两届世锦赛里根本没有。这些科学家向作者要来了部分成绩数据后,发现根据比赛分项,2017年论文分析所用的数据17-33%有错,让结论可靠性很可疑。这也促使一些科学家呼吁世界田联的论文应该被撤稿:
被质疑后,世界田联2017年论文作者在2018年对论文做了更新分析。但“修正”反而让内源睾酮高为女运动员带来优势的结论更加难以置信,因为17年与18年很多分析结果变了:
17年分析里11项跑步,3项高内源睾酮选手表现弱于低内源睾酮,18年分析变成了6项。有3项赛事还出现了优劣对调:17年分析时高睾酮有优势,18年变成低睾酮有优势。
世界田联限制的四个项目:400米,400米栏,800米与1500米,17年分析里前三项高睾酮对低睾酮的优势有显著性,到18年,只剩下400米栏一项还有显著性。
2021年,世界田联2017年的论文作者刊发修正,承认研究没法证明高内源睾酮与运动表现更优有因果关系,高睾酮与低睾酮选手的成绩差异也比原始研究缩水。可即便如此,其他研究人员仍发现2021版研究采用更严谨的统计分析后,“缩水”的差异也会消失。
世界田联的研究似乎只在证明一件事:内源睾酮与作为兴奋剂的外源睾酮完全不同。不同运动员的内源睾酮或许差别巨大,却根本无法像外源睾酮那样成为提升成绩的“神药”。
例如,世界田联反复修正的分析里,每次分析都显示100米比赛中天然睾酮低的女运动员成绩显著优于睾酮高的运动员。这显然与外源睾酮相反:睾酮或类固醇作为兴奋剂,从来没有不适合100米或降低短跑成绩的说法。
这种内源与外源激素差异并不奇怪,比如如今和司美格鲁肽竞争减肥神药一哥地位的替尓泊肽,它的结构不仅类似GLP-1还类似GIP,而内源的GIP被认为是肥胖激素。这种差异反应的正是人体生理的复杂。
我们的直觉或许告诉我们,内源睾酮高的女运动员会有竞技优势,但真实的数据却与这种直觉有违。问题是我们该相信数据,还是坚持可能已近乎偏见的直觉?
7.DSD选手睾酮管理:在歧视的路上越走越远
证据如此薄弱的情况下,要求一些DSD运动员必须降低睾酮方能参赛,很难说是保障赛事公平性。2023年,世界田联却进一步要求DSD运动员将睾酮降低到2.5纳摩尔每升。有意思的是,2023年的规定中,世界田联将所有项目均纳入到睾酮管理范围,不再只针对400-1500米。
所有田径项目都用一个睾酮管理标准,可以避免一位运动员在一个项目里算“女人”,另一个项目不算“女人”的荒唐。但即便抛开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世界田联自己的研究也只显示极少数项目里,内源睾酮高可能有优势,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参加所有田径项目的DSD选手都使用医学上无必要的药物降低睾酮,改变自己的身体呢?
追踪世界田联2019年限制睾酮5纳摩尔每升后的一些比赛结果,不难找到可能是促成更改规则的关键原因:有些DSD运动员换项目成功了。
之前的400-1500,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Semenya,她刚好也是最著名的DSD运动员。2011年有了睾酮10的规定后,她使用口服避孕药降低睾酮,从CAS申诉文件看,她把睾酮控制在了0-8之间,也在这种限制下拿到了伦敦奥运800米银牌。需要注意,避孕药是可以降低睾酮,可降低程度会有波动,如果把睾酮标准降得非常低,运动员很难保证每天都能把睾酮维持在如此低的水平。因此,当2019年睾酮标准降低到5后,Semenya不得不转换项目,尝试到更短距离的200米,或更长的5000米。
Semenya转项不成功,都没拿到奥运会入场券。但可能让世界田联尴尬的是有些DSD运动员转专业成功了,布隆迪运动员Francine Niyonsaba是2016年800米银牌获得者,她也是DSD选手,2019年睾酮限制出炉后转向长跑,东京奥运会10000米拿到了第5名,不像Semenya那样变得让世界田联“眼不见心不烦”。
将所有项目的睾酮标准下降到2.5,不仅让Francine Niyonsaba们无处可逃,而且世界田联的规定是赛事前6个月一直维持在2.5以下,即使使用避孕药等医学手段,恐怕也很难做到。
是的,世界田联的DSD选手睾酮限制,不仅早已偏离科学证据,实际都进入了不现实的状态。2011年睾酮规则出台后,Semenya是将药物控制后所有的睾酮监测数据提供给世界田联。也就是说后者完全清楚,即便运动员尝试药物降低睾酮,也要面对偶然的睾酮波动,要做到一直是5以下都很困难,更何况2.5。这种情况下仍然设定一个绝大部分DSD运动员即使有心也不可能做到的标准,恐怕不是科学认知水平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其实不少非DSD女运动员体内睾酮也未必是每天都在2.5以下。如果世界田联真心认为女子项目中睾酮超过2.5会导致不公,那么应该针对所有人。DSD选手需要使用药物等医学手段且每天监测睾酮在2.5以下,而普通女性选手不仅没有时刻监测的负担,甚至睾酮到了男性水平也一样可以参赛——过去的研究显示顶级女运动员有14%睾酮偏高,那项研究里女性睾酮偏高是指超过2.8。这真的是保障赛事公平吗?
不容忽视的是,包括Semenya在内的DSD运动员,她们出生时被认定是女性,成长过程中一直也认同自己是女性,她们身上更高的睾酮是遗传决定,并非个人选择。且不论现在还没有很强的证据显示这种遗传特征带来竞技优势——倒有证据显示这种优势要么没有要么极其微弱,竞技体育应该限制天生的遗传特征吗?
为什么菲尔普斯能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游泳运动员?后天训练当然重要,可不能忽视先天的影响(大部分是遗传基因决定),比如他的臂展超过了身高,上身长下身短,都在游泳时带来巨大优势。
甚至有研究显示菲尔普斯运动时肌肉产生的乳酸只有对手们的一半,让他的肌肉更不容易疲劳。菲尔普斯这些身体特点带来的竞技优势,恐怕远比DSD选手的高睾酮明确,是否需要对游泳运动员的臂展,身材比例做限制?或者,篮球运动员的身高是否需要限制?
一些研究显示竞技体育中DSD女性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世界田联也以此证明DSD女性因睾酮高有竞技优势的理论。可实际上DSD包括内源睾酮很可能通过其它方式影响参与竞技体育的可能性,未必是直接的生理绝对优势。例如Y染色体的存在可能让DSD女性身高更高,很多运动员选拔会偏向高个子。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内源睾酮更高的女孩对外界默认的性别角色看法更无所谓:当其它女孩子都在玩“比较文气”的游戏时,她们不会那么从众。我们没有限制其它遗传因素导致的身高优势,又有什么理由限制DSD选手?另外,难道连更偏向特立独行这种心理特质也该被限制吗?
尊重选手的自我认同以及赛事的包容性,应该是默认的优先选项。如果要打破这种默认,限制一些人参与的机会,应该需要非常完善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决定的必要性。
一些人认为限制Semenya这些DSD运动员参与女子项目,有反对意见,是因为这犯了政治不正确的错误。其实针对DSD的睾酮标准和过去奥运会针对女运动员的染色体检测一样,真正犯的是科学上不准确的错误。
像Semenya这样的DSD运动员或许遗传基因上有特殊之处——大概所有顶级竞技运动员均如此,但她以诚实地方式参与竞争:她没有伪造自己的性别,也没有使用禁药。这本应得到尊重,过去十多年的睾酮限制风波里,Semenya等DSD运动员没有做错什么,是国际田联在内的管理者对她们做了很多错事。
我们只能希望,这些管理者不要像针对女性选手的遗传检测一样,坚持错误30多年后才悔改。
参考资料:https://focustaiwan.tw/sports/202408020020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30589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8637535/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82418/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8174/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rmone-levels-are-being-used-to-discriminate-against-female-athletes/https://bjsm.bmj.com/content/51/17/1309.long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318-019-00143-whttps://www.scienceabc.com/sports/michael-phelps-height-arms-torso-arm-span-feet-swimming.html
订阅关注防失联
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
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